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凱文又上報了 (III)


用國際觀解決全球問題的Google臺灣工程師
文/王宏仁 (記者) 2007-09-21
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劉宗原憑著從小累積的國際觀,
用智慧與執行力在Google中解決全球的問題。

日前發表iGoogle的臺灣新首頁時,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
所長簡立峰一語道盡了Google的精髓:「我們看的是全世界。」
Google每每推出的產品總是瞄準國際市場,
即使打造本地特色的產品時,也向著全球應用招手。
什麼樣的人才足以勝任這樣的挑戰?
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劉宗原憑著從小累積的國際觀,
用智慧與執行力在Google中解決全球的問題。
劉宗原是第一批進入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的工程師,
開發出iGoogle臺灣版與香港版。很多人以為能夠在Google工作,
不是天才就是神童,其實他和許多IT人一樣,因為玩遊戲,
開始自修程式設計,逐步才將軟體作為一輩子的事業。
小學五年級時,劉宗原全家移民南非,
當時IT產業尚未蓬勃發展,尤其是在南非,相關資訊並不充沛。
劉宗原12歲時,剛好父親的朋友汰換一臺Apple II電腦,
就送給他當玩具,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電腦,一玩就上癮。
因為當時遊戲能夠在螢幕上列出遊戲的程式碼,
甚至能直接修改。「那時候Basic很好改,玩遊戲破關還不過癮,
就改遊戲的程式。因為這個原因,開始寫起程式。」劉宗原說。
在個人電腦286的時代,電腦遊戲並不像Apple II時代用Basic撰寫,
而是用C語言,編譯後的執行檔無法直接修改。
但劉宗原為了改遊戲,不輕言放棄,找了一本厚厚的x86指令集,
自修讀完後寫出一個反組譯程式,將遊戲執行檔,
反組譯成組合語言程式再修改。很多朋友知道他會改遊戲,
常會從臺灣買了遊戲,特地帶去給他修改。


多元教育陶冶視野
南非教育強調多元,高中就採學分制,
學生可以決定自己想學的內容,對劉宗原而言,
高中的電腦課程已經太簡單,使得他學習興趣大減。
於是他開始參加全國程式設計競試,連續三年得到第一,
代表南非參加國際電腦競賽。在比賽的過程中,
讓他的想法開始轉變。

「那時候是興趣,後來就覺得會靠軟體這一行吃飯,
因為工作能夠做有興趣的事情是很好的事。」劉宗原說。
從解問題的過程中,他體會到:
「很多東西都是靠電腦可以算得出來,不需要人去作,
希望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用電腦解決掉。」
因此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把重複的東西交給電腦,
做到類似人工智慧的程度。」但當時電腦業在南非也不發達,
沒有多少人想學,因此大學時劉宗原轉而就讀電機系。
學電機讓他見聞更廣,他說:「很多人只知道電腦會跑程式,
不知道底下運作原理是什麼,學完電機就會知道。」
透過對硬體的熟悉,他更堅信軟體的價值。因此他還沒畢業,
大四就開始進入當地的軟體公司,開發相關的金融資訊系統,
例如股票交易系統等。直到1999年,因南非政局動盪,
他才跟著家人回到臺灣。


移民生活培養適應力
即使8年沒有回到南非,他還是相當懷念當地生活環境。
雖然家人曾在門口被搶,但他一點並不擔憂治安,
他說:「我知道黑人是怎麼想的,他們也滿單純的,
只要裝成沒有錢,他們就不會理你。」,
不論是在南非、臺灣的生活,或者短期外派到美國或大陸時,
他覺得:「去每個地方都沒差。」
其實是因為他很能適應不同環境的生活。
劉宗原體認自學在基礎上的不足,工作之餘,
回到學校繼續深造,重新紮穩馬步。
他覺得正是夠了解程式設計的基礎,例如演算法、
資料結構等,所以才能得到Google的青睞。
不過,他說:「也是因為Google想做的事情是蒐集全世界的資訊
讓使用者可以更好用。這其實跟我的夢想『人工智慧』很像,
因為知道所有的事情,才能夠給出最好的答案。」
所以,不只是Google選擇了他,也是他選擇了Google。
劉宗原特別讚賞Google的自由與開放。在Google工作的工程師,
不論身在何處,都彷彿在同一地方工作。
可以從網路上看到每一個人的照片、每一個禮拜作的事情,
知道對方進公司的時間,隨時聯繫,
劉宗原說:「就像是在美國Google總部的辦公室那樣,
大家都在共同的開放空間中,沒有隔間,
每個人走過去都可以看到誰在作什麼。」平時也不常開會,
需要與各國的同事聯絡,幾乎都是透過E-mail聯繫。

Google的專案多半有詳細的文件,
一方面是因為透過Wiki技術撰寫,任何人都可以貢獻,
另一方面也得力於Google開放互助的心態。
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任何人的問題,也樂於回答,
甚至Google為了鼓勵去幫助其他人,還提供了Peer Bonus的制度,
任何人都可以推薦其他同事,
得到Peer Bonus的人就可以得到獎金與獎狀,
劉宗原就曾推薦過一位幫他解答不少問題的外國同事。


外語能力是學習基礎
同樣的問題問多了,就有必要寫成參考文件。
劉宗原表示大部分時間去看文件就夠了。
這樣的環境讓他實力大增:「在Google幾個月,
比起過去好幾年學的還要多更多。」
正是劉宗原從小累積的紮實外語能力,
才能無隔閡地吸收大量知識,
這也是Google將外語溝通能力視為基本應徵要求的原因。
自己主動解決問題是在Google工作的常態。
劉宗原認為:「其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來,公司有很多資源,
但是不會主動來幫你。」他以Google News為例,
早期新聞來源主要是大陸新聞,
一些臺灣知名新聞媒體還沒有被納入Google News的蒐集清單中。
他解釋:「我發現很糟、覺得不行,就去聯繫專案的負責人,
因此發現我自己可以解決。當然有些不能解決的,
例如新聞媒體的清單,我就再找其他人幫忙蒐集。」因此,
「不只Smart,還要Get Things Done!」這種面對問題的心態,
他說:「在Google裡面才能成功。」

Google為工程師提供了國際級的開發平臺和相關系統,
也是許多人所欽羨的。例如按照一定流程,
將字串丟給翻譯系統,就會轉換成不同語言,
工程師不用自己動手。
此外也有專門針對延展性(Scalability)的處理系統,
例如工程師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就能作資料分析,
了解像是哪些使用者會看哪些網頁等資訊。
或者可以用很少的指令,就可以讓程式在上百臺機器中執行。
用全球觀點看世界 這樣龐大的開發資源,
看似臺灣軟體業難以提供,
但劉宗原認為其實關鍵不在資源多寡,而是心態。
他不認為臺灣的軟體業沒有機會,
而是臺灣軟體業看到的只有本地市場,
而沒有看到島外面的世界,他指出:「其實並不難,
例如配合一些國際標準等,只要多花一點功夫,
就可以(將軟體業的實力)推到全世界。」
這個國際觀的落差,他認為才是臺灣軟體業吃虧的地方。

就像在Google裡面開發產品時,他認為:
「想做全球共用的產品,臺灣遇到的問題,
應該其他國家也有。我傾向不只為臺灣,
應該是解決(全球)共用的問題,讓國外使用者也可以受惠。」
在Google上班可以讓工程師心想事成,「想什麼產品,
就作出來。」他說。但劉宗原為了兼顧家庭,
還是每天從新竹到台北通車,採訪末了,
他特別拿出一疊超過5公分厚的高鐵車票笑著說:
「這才是我的寶貝。」

文⊙王宏仁

IT人物-劉宗原 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軟體工程師
●小學五年級舉家移民南非。

●高中獲南非電腦競賽第一名,代表南非到阿根廷、
瑞典、荷蘭參加國際電腦競賽。

●大學時主修電機工程,暑假期間到電機相關公司實習。

●大四下開始於軟體公司上班,
參與金融業大型主從式系統開發,如股票交易系統、
資產管理系統等。

●1999年回臺灣,隔年任職EIP開發廠商,
參與軟硬體採購與系統開發,期間多次外派美國參與機房建置。

●2000年於臺灣大學資訊管理所進修碩士。

●2002年攻讀交通大學資訊科學所博士班。
●2006年8月應徵Google,9月得知通過。因陪產,
延至11月正式上班,是Google第四位正式工程師。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教育失敗論

前幾天, 剛好開車回家
很幸運地
在我家附近的公園旁找到空位
但是, 殊不知
原來好事還在後頭哩...

隔天早上去開車時
發現車旁多了好幾道刮痕
心裡頓時多了許多OOXX
也不禁感慨了起來...

在大家心目中高價地段的信義區
我常常晚上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公園喝啤酒
大聲嬉鬧, 甚至口出穢言
完全無視於周遭鄰居的居住品質

即使我們現在的大學錄取率高達 98%
但是大家真的都能完全吸收在大學所獲得的知識嗎?
還是得過且過, 反正只要能畢業就好?

以前聯考前夕
在那種挑燈夜戰
努力要擠進大學的那種心情下
所經歷的扎實訓練
想必現在應該已經蕩然無存了吧...

一樣的資源, 以前只要分給十幾間大學
現在要分給幾十間大學
那我們的教育品質
能有多好?

看看我們的年輕人
就知道了...

無視於旁人的囂張行徑
不分青紅皂白的破壞行為
受到挫折卻完全不會自省
反而一肚子抱怨

這就是我們的制度所教育出來的下一代
真是令人擔心啊...
希望我們這一代
即將為人父母的
能好好深思深思啊~~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熱水器的挑選

最近都在一堆家具跟電器中度過...
順便把一些很棒的文章分享出來
讓其他人也可以參考一下唷~~

   X   X   X

大廈專用型熱水器是莊頭北好還是櫻花的好呢
現在最多人購買的多數是櫻花、林內、莊頭北。
三個廠牌的優點
櫻花:服務好
林內:品質好
莊頭北:保固五年

基本上以兩個品牌來說我稍微做解說一下。櫻花牌是做除油煙機起家的,
在台灣只有熱水器"配裝廠",現在主力應該是在中國市場,
也快要成為中國地區第一品牌了,櫻花在台灣服務員非常的多,
而櫻花SH-8301的控溫系統一直有在改良。

林內牌是日本品牌,在全球也算是國際級的,在日本瓦斯工業非常重要,
在台灣是"製造廠",由一間工廠(楊梅廠)製造零件->組裝->裝箱,
日本人非常龜毛,很重視品質,所以在品管方面管控的還不錯,
而林內在日本控溫系統10年前就有了,
林內RU-1201控溫系統是日本人針對台灣環境設計的。
就我們的銷售狀況來說,林內RU-1201銷售狀況較好,問題較少。

櫻花的工廠都到大陸了,在臺灣剩一間組裝的。

林內是臺灣唯一一家真正從日本過來的品牌,
也是國內第一家有能力做出數位數位熱水器的廠商(單價約兩萬多),
也是三家廠商製作技術水準最高的。

莊頭北是做熱水器起家的,但講到強排恆溫的話,林內還是比較好。

強排風扇------莊頭北設計是在熱水器上方,櫻花設計是在熱水器下方,
當然是下強排好,馬達不容易受熱燒(烤)壞,最重要的是售後服務,
服務專業態度好,而且是永久免費安全檢查,
我家就是用櫻花牌恆溫熱水器,真的不錯。
以下擷取櫻花網站資訊,你可以參考
http://www.sakura.com.tw/products/waterheaterDetail.asp?pid=159

1. 熱氣是往上昇的,所以強排風扇在上頭散熱較好較快,
燃燒的二氧化碳較易排出,且安裝較不易佔用其它空間都是在陽台頂。

2.熱水器會出產一定是經過重重測試,所採用材質也是如此,
尤其是老品牌口碑也不錯的。

3.莊頭北是台灣製作但櫻花大都是大陸製,可以問問店家就知道,
服務好當然是很好,
但公司少打廣告與常打廣告的一樣能生存至今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


熱水器的分類

排氣形式:

自然排氣
依據新法令安裝於室內時需安裝6吋不銹鋼管至屋頂上方,因成本高,
故自然淘汰。

屋外式
裝置於通風無窗戶之陽台或會淋雨之場合,可抗強風,使用電池,
恆溫機種消耗電力較快。

強制排氣
需有110伏特之電源,可裝於不通風之陽台或廚房,
屋內型不可裝於會淋雨之屋外,電路易受損,屋外型不可裝於屋內,
容易缺氧及一氧化碳中毒。

出水量:熱水昇溫25度每分鐘之出水量

熱水器出水量 溫升25度 溫升40度
10公升    10公升  6.25公升
12公升    12公升  7.5公升
13公升    13公升  8.125公升
16公升    16公升  10公升
20公升    20公升  13公升
24公升    24公升  15公升
32公升    32公升  20公升

浴室蓮蓬頭每分鐘出水量約10公升。面盆龍頭約5公升。
廚房龍頭約5公升。所以10公升熱水器冬天水量必須縮減至6成,
若不減少水量,則因為熱量不足而水溫不夠。
適合水位在三層樓以內水壓低之場合所使用的傳統熱水器,
性能較差,建議使用熱水器增壓泵浦提高水壓。

16公升夏天可供應兩間浴室各8公升使用,
夠一間浴室冬天10公升大水量使用,瓦斯流量計須使用3燈式。
最適合一般家庭一間浴室使用,並且可使用於室內,安全性高,
水壓越高越好才能發揮性能。

24公升夏天可供應兩間半浴室,
夠SPA或一間超大型按摩浴缸冬天使用,瓦斯流量計須使用5燈式。
想要有更高出水量的場合,目前國內僅有屋外型強制排氣之機種,
最新引進國內屋內型強制排氣機種本館預計十月底可販售安裝。

32公升夏天可供應三間浴室,夠二間浴室或雙人按摩浴缸冬天使用,
瓦斯流量計須使用10燈式。想要有更高出水量的場合,
目前國內僅有屋外型強制排氣之機種,需考慮瓦斯表是否能更改十燈式。

備註:一般家庭瓦斯流量計大多為三燈式或五燈式,
十燈式瓦斯幹管需較粗,可查詢瓦斯費單據或是瓦斯公司電話詢問,
可申請換錶;幾燈是瓦斯每小時多少立方米的出氣量。

溫度控制:
10公升或12公升恆溫機種為機械式恆溫。
13,16,24,32公升為數位式恆溫,
林內進口機種還可選購有線溫度控制器,最多可以三處控制溫度,
16公升屋內型內建調溫器,24及32公升屋外型沒有調溫器,
恆溫60度出水,建議選購調溫器裝於屋內,才可享受恆溫的舒適。

林內數位強制排氣熱水器的溫差可以在正負一度之內,
並且因為有獨家的迴水管設置,沒有一般恆溫熱水器的三明治現象,
也就是當使用熱水器洗澡時,關閉熱水後馬上又打開熱水,
一般廠牌熱水器會有瞬間異常高溫,林內克服此問題。

使用林內熱水器夏天可以調整37度,冬天可調42度,
水龍頭調至全部熱水,如此才享受恆溫之效果,而且因為出水量大,
溫度不會太燙,皮膚之油脂不會被沖刷,冬天才不會皮膚乾燥,
且因為出水量大,全身涵蓋熱水,雖然溫度不燙,但是總熱量更多,
熱水包圍全身,所以洗澡更舒服,洗完澡更好睡覺。

市面上有些廠商自行輸入進口熱水器,需注意是否通過瓦斯公會認證,
還有是否擁有原廠之維修能力,以免過了保固期,
因為不是台灣專用機型,常常故障,發生找不到代理商,
或是沒有能力維修。台灣林內有35年的歷史,
更有成立85年的日本林內母公司做後盾,
購買台灣林內公司經銷的產品才有保障。

如果您住在南部買12公升就夠用了,
如果您住在北部就可能要買16公升的才夠,
因為?公升的定義就是加熱能力,12公升的熱水器表示,
每分鐘能將12公升的水加熱25度,
例如:您家中的水龍頭出水量是每分鐘12公升,而目前的水溫是30度,
如果用12公升的熱水器那熱水水龍頭流出的水溫30度+25度就是55度,
一般來說南部的冬天氣溫大約是15度,水溫約是20度,
用12公升的熱水器就夠用了,
如果是在北部冬天的氣溫常常在10度以下,水溫則約15度,
12公升的熱水器如果要泡澡可能就不夠用了,其實,
強制排氣熱水器最大的差別是在於燃燒系統及排氣馬達還有起動方式,
最好是挑選下置式馬達,
因為舊式的上置式排氣馬達常因高溫而容易故障,
燃燒系統要選用密閉式如此一來才不會有一氧化碳外洩的問題,
起動方式最好選用數位式無水盤設計,
因為傳統的熱水器是利用水的壓力將瓦斯閥頂開進而起動熱水器,
通常在用了幾年後常會發生漏水,或頂針卡住而發生瓦斯空燒的危險,
新一代的熱水器則採用流量偵測,
若有水通過才會起動熱水器若無水則無法起動,
不過再好的熱水器還是要每年安檢才安全。

   X   X   X
以上來源:
http://myhome.url.com.tw/myhome/forum_show.php?cid=23&fno=116620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從今天起, 我是三峽人了...

今天去三峽戶政事務所辦了戶籍遷入
正式結束我二十多年來台北市民的身分

其實並不是說三峽不好
只是有點悵然若失
畢竟是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哩

生日也快到了, 又即將老了一歲
也快要搬新家了

對於即將在那邊生活的三峽
還是有著許多的陌生與不安
我想, 以後還是得花些時間來徹底了解三峽
我相信, 這裡是個有文化的地方

該是整理一下自己
把陋習改正
迎向新生活的時候了...

希望一切都平安順利~~ ^^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國樂人生系列之一~鄉音寄懷

今天晚上去聽了Judy他國中同學的音樂會
這是繼N年前我去聽過大陸來的雙琵琶後
再次去聽的國樂演奏

中國果然是五千年文化阿...
那音樂聽起來就是豐富

連那個打雷下雨的聲音
都那樣惟妙惟肖
連大鐵片都用上了 ^^

而且今天看到一個很妙的鼓手
頂著怪異的髮型也就算了
打鼓的時候還全身抖動
整個就是超入戲的
而且還染紅色的頭髮喔

果然台灣的國樂還是有希望的

哈哈哈哈哈哈

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去捧捧國樂的場
不要讓中國的國粹流失了...

Thursday, September 6, 2007

凱文又上報了 (II)

凱文是我開始寫程式時帶我的主管
那時候的我
一點程式底子都不會
什麼邏輯運算式
什麼遞迴
完全都不懂

但是凱文就不一樣了
南非跳級生
台大碩士學位
交大博士學位
交大教授資格
全球open source 程式設計大賽第三名
現在在 Google

這樣的天跟地的差別

每次想到他常常說的
“我們要站在世界的頂端“

他是一直都在頂端
而我則在後面苦苦追趕

每次看到他的成就
都不禁為他高興
因為我知道他在背後的努力

但是我也非常汗顏
我不是天才
那我夠不夠認真呢?

天才如他都還那樣的努力
我這種再平凡不過的人
如果不努力
就真的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了...

看到他的成功
我想
我還得要加緊追趕才行

敬愛的凱文
謝謝你以前的教誨, 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還是會繼續努力追隨你的精神的!!

我寫程式的目的跟你一樣:

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凱文又上報了 (I)

教我寫程式的凱文, 繼前一陣子在電視上被訪問後,
現在又上報了...

X X X


想進Google?不只聰明,還要具備執行力
文/王宏仁 (記者) 2007-08-31

Google人現身說法,Google需要的工程師特質,不只聰明,還要執行力,而且能清楚自己的目標,才足以駕馭充沛的開發資源。

第一批進入臺灣Google工程研究所的軟體工程師劉宗原認為聰明才能作對事情,有執行力才會完成任務。
Google在臺成立工程研究所之後,即成為臺灣軟體工程師最嚮往的工作場所之一。但成立至今一年半,也僅招募了二十餘人,所長簡立峰曾表示不少人因為太緊張臨場無法發揮,他表示Google沒有名額上限,仍需要更多人才能完成Google的目標。Google需要什麼樣的人?進去後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日前 iThome特別採訪第一批臺灣Google工程師劉宗原,請Google人親自現身說法。

劉宗原是第4位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正式工程師,自2006年11月進入Google至今,開發出iGoogle臺灣版與香港版。他也是工程師招募時的面試官之一,負責面試通過電話口試的應徵者,平均每周一位,至今他已經面試了近30人。

用全球標準篩選
劉宗原首先強調:「Google是非常實際的公司。」因此招募工作也很務實。他說明每次面試的形式,會請應徵者當場完成一個合理的程式,再詢問相關的程式設計概念、資料結構、演算法等問題。因為Google希望了解這個人是否會寫程式,劉宗原澄清不會用刁鑽或腦筋急轉彎的考題來刁難應徵者。他建議應徵者先熟悉演算法或資料結構會有幫助。

面試的程式考題,面試官都已事先知道有哪些不同版本的寫法,包括多數人常見解法、最差的寫法到最佳最有效率的演算法,針對不同的程式品質,會有不同的評分。劉宗原表示面試官都相當慎重:「每次面試,事前準備要1小時,面試45分鐘,之後還要花時間列出每題解法的優缺點,再給總積分。」

應徵過程中,Google人事部門先做過濾,特別會確認大學成績單,同時也打電話給每一位應徵者所列的推薦人,詳細了解應徵者的特質和品德。通過資料審查者,需先通過1∼2次電話面試,才能進到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由所長或資深工程師3∼4人進行面試。通過臺灣工程研究所認可者,如同全球其他地區,應徵者的綜合成績都彙整到美國總公司由Google高層組成的委員會中進行排名。只有應徵成績在Google全球排名中,能夠進入每梯次錄取名額的人,才能獲得錄取。未達標準者也不保留,下一梯次全部重新計分,重新排名。

Google招募不分地區,將全球的軟體工程師放在一起比較,坊間謠傳每次面試要耗費半年,但劉宗原笑著說:「我8月遞履歷,9月就收到錄取通知,實際上比預期快很多。」

聰穎和執行力缺一不可
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這樣嚴格的全球標準?劉宗原強調:「重點是看(這個人)進Google會不會成功,會不會開心。」是不是一定要天才才能成功,他認為未必。他解釋:「只要夠Smart就可以,不一定是要天才,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能Get things done。」

這個Smart好比說以排序一百萬個數字為例,寫得好的程式,電腦只要一秒鐘就能處理結束。寫得差的程式,可能電腦要花一個小時才處理得完,這樣是差的結果。劉宗原說:「如果這個人只能寫得出差的結果,這個人我們就不要他。」

而Get things done呢?他進一步解釋:「有這個特質時,不管有些不懂,或者難以完成,還是會努力把任務完成,就是執行力。也蠻重要的。」

劉宗原說:「天才雖然能創造很多想法,但若沒辦法完成,還是一點貢獻都沒有。」Google相當重視實際貢獻。所謂實際貢獻,可以從工程師的年度考績方式看出一些端倪。工程師在年度考評時,需自行列出一年來對公司的貢獻,再提供給同儕考評,例如完成多少產品,面試多少人,提高多少流量或使用者等實質貢獻,而不是想出多少點子。劉宗原認為這是Google和學術圈很大的不同之處,天才可以是很好的研究者,但不一定是很好的工程師。Google希望能解決實際的使用者問題,而不是嘗試各種可能的計畫,所以能夠把事情完成的執行力很重要。面試時他會透過一些假設題目來了解應徵者面對問題的心態,了解對方是否具備執行力。

但若只有執行力也是不行。劉宗原還是以寫程式為例,很會寫一堆程式,但是Bug一堆,還要其他同事幫忙收尾,這樣也不行,他說:「會作很多事情,但都作錯事情,更遭,Google希望能確保工程師作正確的事情。」

清楚自己的目標才能駕馭Google的自由
與其他軟體公司很大不同,Google對內資訊相當公開。除了核心計畫(如搜尋品質)或機密計畫以外,劉宗原表示任何Google軟體工程師,都可以接觸到各種產品計畫的所有資訊,甚至連每一個人什麼時候進辦公室都可以從網路看到,可以隨時和對方聯繫。他表示:「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Project 的文件跟程式碼,而且幾乎都可以去改它。等於是你喜歡作什麼Project,你就可以去作。」他接著補充:「只要覺得有需要,就能直接修改程式碼。覺得文件不夠詳細,就能用Wiki直接編輯。」,透過內部程式碼版本控制系統,只要修改內容通過計畫負責人認可,就能更新到產品中�A等於參與該計畫。

此外,Google人很容易能向數千個開發人員請教,劉宗原指出很多想作的事可能別人已經做好了,直接請教對方就夠,在Google中多數人都樂於回應。但也不需要花很多時間溝通,他說:「我們的文件都很齊全,大部分時間去看文件就可以。」詳細文件說明,完整的程式碼,剩下的都是工程師自己的功課。但這樣的環境卻讓劉宗原實力大增:「在Google幾個月,比起過去好幾年學的還要多更多。」

Google工程師可以有很高的自主權,也不會受到組織框架的制約。因為Google組織的結構只有四層(CEO、VP、Director與工程師),所長簡立峰就是數十位Director其中之一,最下層是1萬多名員工,其中約4∼5千人是工程師。高層通常只提供開發方向的指引,例如目前方向以整合產品或改善產品為主,或者是列出有哪些專案需要人手,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與,但不會規範工程師要怎麼作,不會有人來教導工程師,也沒有太多組織框架來管理。

要能駕馭這樣豐沛的資源和充分的自由,劉宗原表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才能夠去實現,這也正是成為Google人的必要特質。文☉王宏仁

原始新聞出處